來菩薩寺向慧光師父請法,
師父總是請他們常念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原來般若波羅蜜多能夠引發人的慈悲心..
15年前,文淵一邊精進的跟著慧光師父學習大智度論,一邊協助師父以佛教的精神為根本,重新詮釋當代佛教生活的思惟,完成了一座小小的菩薩寺。
菩薩寺很簡單,但大家很喜歡回來,在這裡很容易就找到了生命的力量。
然後你開始微笑,慢慢地就為自己開了一朵花。
那一年,我們希望菩薩寺可以帶大家一起朝生命的那座山。
啊!菩提薩婆訶…
https://www.facebook.com/ibs.tw/videos/10155684176216512/
請經處 /
菩薩寺:台灣台中市大里區永隆路147號
聯絡人:葉本殊
電 話:+886 4 24079920
+886 932809404
ibsvima@gmail.com
*凡捐贈尼泊爾袈裟福田地建校新台幣十萬元,將可收藏江文淵先生親書心經一部
*捐款收據可供抵稅用
請經處 /
菩薩寺:台灣台中市大里區永隆路147號
聯絡人:葉本殊
電 話:+886 4 24079920
ibsvima@gmail.com
菩薩寺很簡單,但大家很喜歡回來,在這裡很容易就找到了生命的力量。
然後你開始微笑,慢慢地就為自己開了一朵花。
這一次,文淵要跟著慧光師父回到佛陀的出生地。啊!古仙人道跡未遠,尼泊爾雪山下依然會有一個菩薩的家,一直亮著慈悲的燈火。
菩提薩婆訶…
口述 慧光法師
編寫 李惠貞
設計 霧室
日期:2/16 大年初一
時間:下午2-3時
地點:菩薩寺 大殿
一起回家吧 序 葉本殊
大約在初夏,走進菩薩寺隨時都會聽到雛鳥細脆的叫聲,因為光是一棵老榔榆就築了四個鳥巢,還有梅樹上和更多藏在藤蔓中的小窩。有一年不經意地抬頭,竟然看到斑鳩的尾巴長長露在築得太小的鳥巢外。
站在二樓的大殿,透過玻璃牆可以看到佛像背後的老樹,總是安靜地在每一天演繹一場生命的盛會。母鳥銜著草來回飛,築巢,生了蛋,啁啾聲中餵食,羽翅豐滿學飛,巢空了,然後在一次的風雨中掉落地……再一次回到最初,似乎什麼都沒發生。
佛正在為我們上這堂課,在菩薩寺。
來,也不是真實的來。
去,也不是真實的去。
這就是慧光師父建寺的初心,希望用一個簡約、質樸的環境,來讓大家看到生命的自然和豐富。
菩薩寺──很小;用眼晴,看不到生命的廣大。菩薩寺──很大;用心,就到家了,像一小滴水回到大海的喜悅。
一起回家吧!
但是──
是否,不要那麼匆忙。
是否,不要只是不停拍照。
是否,願意讓狂心歇下。
是否,允許發呆一下。
是否,開始跟自己和好。
然後,你笑了!
再一次認出自己本來面目。
朝一座生命的山,希望你會用得上。
感謝惠貞的編寫,還有花了很多時間騰打的德諠。這一對我很喜歡的母女,一直很光明地呈現和分享這個時代的幸福方式──不是要很多,而是更珍惜。德諠在整理文字時學到的佛法,偶爾說出一句,總是可以讓人忽然地頓一下。
最初殷切請惠貞編寫這本書,是來自我們共同的願望,希望可以幫助來菩薩寺的人,從生活,到生命。從此岸,到彼岸。現在,惠貞果然造了這座橋。
感謝霧室的禹瑞和瑞怡,為了讓大家拿著這本書就像是回到菩薩寺,他們經過自己數次在菩薩寺的體驗,鉅細靡遺地在每個設計的細節注入了心意。
為什麼封面紙要藏種子?為什麼從一片光影開始?生命的確沒有答案,但有很多很多的感動。很想説,這個設計你們得獎了。
感謝一直為菩薩寺留下紀錄的慶隆,還有參與詮釋當代伽藍的偉民。
感謝我的老朋友邱秉恆老師,他的每一筆每一劃,都是令我深深敬重的力量。
最後,至誠頂禮我的阿闍梨 慧光師父。
菩薩道,難忍、難行。師父始終堅持挑難的做。菩薩寺的人力、財力都不充足,但憑弘法願力師父掩門八年,重新校堪倡印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更難的是在尼泊爾的辦學。發心於僧伽教育,是師父出家的本願,菩薩沙彌學院的每一步都是艱辛的道路,不斷淬煉菩薩的初心。
無論多難,師父說,佛法這麼好,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一直沒忘記,十五年前站在當時還沒有牆壁的大殿工地,師父一次又一次的高聲唱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那時我看到了一個菩薩的眼淚。
是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讓我們一起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