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有諍,是因為有對立。
怎麼化解對立?
有一個方法,就是用慈悲心。
佛經上面說,慈悲無障礙,慈悲的人沒有對立,就是沒有障礙。
我們跟境界有障礙,為什麼會有障礙呢?
因為有我、有你,就有障礙。
所以心要能夠包容,要能夠原諒,要能夠接受,要能夠關懷,這樣我們的諍就會減少。
這個世界有諍,是因為有對立。
怎麼化解對立?
有一個方法,就是用慈悲心。
佛經上面說,慈悲無障礙,慈悲的人沒有對立,就是沒有障礙。
我們跟境界有障礙,為什麼會有障礙呢?
因為有我、有你,就有障礙。
所以心要能夠包容,要能夠原諒,要能夠接受,要能夠關懷,這樣我們的諍就會減少。
我們的煩惱像個賊一樣,四處搶奪我們的功德法財,要捉這個煩惱賊,心力要強大。
怎麼培養心的力量?
從修善來,從聽經聞法來。
當你學習做布施的時候,當你學習持戒的時候,當你修慈悲心的時候,心就越來越柔軟,你就不再跟境界一直抗爭,或者一直貪著,你能夠放下了!
因為布施就是捨,學習放下;持戒就是捨,學習放下。不要去侵犯眾生,要尊重眾生,甚至積極地帶著慈悲心關懷、愛護一切的眾生。
從這些善法中點點滴滴裡去累積心力,煩惱相對的就會越來越少。
然後 這個善知識
他本身如果還有一個能力
就是 他能夠辯才 有辯才的能力
就是 他的言語的表達
因為眾生 他如果有疑惑
或者是需要什麼幫助的時候
你能不能夠把那個道理講清楚
講清楚
那麼 不管怎麼樣
這個善知識最基本 最基本的
就是需要具有慈悲心
其他的什麼能力我都沒有
我也沒有深入經藏
我也沒有多少修行
我也沒有什麼辯才無礙的能力
什麼都沒有
但是 我就是有一顆慈悲的心
光是有這樣的發心
這個人就值得我們學了
他就是一個善知識了
好 所以 要親近善知識
慧光師父 開示
再來 眾生不只是沒有善的回應
就是 沒有感恩 回應善的回應
甚至還可能負面的回應 傷害你
那更糟糕了 對不對
沒有善的回應已經夠差勁了
現在還負面的回應你 惡的回應
傷害你
你要忍
度善人 沒有什麼特別
就是 當然是也是要度
不是說就捨棄他 不用度他
善人也要度
但是善人要度
你的力氣不用很大
因為他本來就懂得善法的人
惡人 你要度他
那這件事情就難了
煩惱的眾生 你要度他
那這件事情就難了
所以 如果你沒有一點忍耐的心
忍耐的心
大概度不了
他就是我們的魔考
他考我們的慈悲心
你的慈悲心到底禁得起考驗
是真實功德
還是暫時 一時的發心而已
他就考你
所以 在這個樣子的過程當中
如何還是很堅定的信心奉行善法
這就是忍耐
所以 我說忍耐 不是自我的壓抑
不是自我或者怯懦的表現
我要忍耐
是怯懦或者是壓抑 不是
反過來講
忍耐是一種對善法的肯定
而且是一種奉行 用承擔奉行
別人對我不好 那是他的功課
他要學習生命的功課
我做我該做的事
我對他 我不會說因為他對我不好
我就對他不好
那我就跟他一樣 是不是
因此 我記得在大智度論裡面
有一段話是這樣子講 就是說
菩薩要利益眾生
就好像一個護理人員照顧病人
照顧病人
這個病人 因為他身體生病
會有的時候不由自主
他自己作不了主
因為病發作的時候
你是沒辦法控制的
所以可能會排泄
一些汙穢的東西出來
吐出來或者是拉出來
一些汙穢的東西
那麼 你作為一個護理人員
當你被弄髒的時候
你應該生什麼心啊
你是該瞋恨他 還是憐憫他
是
你怎麼這麼髒啊
你怎麼這麼臭啊
是
你要知道 眾生煩惱 他不由自主
他的心被煩惱綁架了
他不由自主 知道嗎
所以你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他當下是一個病人
是不是
你要更憐憫他才對
行菩薩道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
要更憐憫他才對
怎麼可以他作惡來傷害你
你就回應他惡呢
那我不也是病人嗎
兩個一起生病 互相感染
不行
所以 要鼓勵自己
要鼓勵自己 要建設我們的心
所以 眾生行惡法 我們要修善法
慧光師父 開示
那麼 從這裡面
修善法裡面
一次一次地突破
就是 你在修的過程
一定會有一點壓力
如果你在你熟悉的範圍
這個我
在這個熟悉的範圍裡面運動 運作
沒有超越這個框
表示這個人沒進步
他一直在他能力範圍在運作
很自在地運作 對不對
所以 你的福報
也就大概就是這麼寬大而已
你只要想要再大一點點
再大一點點 再突破一點點
是不是就有一點壓力了
就有一點壓力了
就有一點苦了
就有一點不自在了
所以 我說修善法
修道這件事情 學習這件事情
沒有快樂的學習 只有歡喜的學習
因為那是一種價值的肯定
那是一種價值的肯定
你像我們賺錢賺得很開心
但是賺錢辛不辛苦
辛苦
但是 你賺錢賺得很開心
對 那是肯定那個賺錢的價值
對不對
所以 你每天起床
你只要想到有錢賺
你就努力地去做
對不對
所以 那個辛苦是值得的
辛苦是值得的
這就是法喜
所以 菩薩在修這些善法上
他因為一次一次地突破
一次一次地突破
他不以少許的善為滿足
如果我們有貪心的話
這個也可以叫貪心吧
你不要貪惡 你要貪善
你要修善
不要以少善為滿足
要努力地用功 努力地用功
那麼 這樣子
他就一直突破 一直突破
善根就愈來愈深厚
你的福德因緣就愈來愈寬廣
你的智慧相對的就愈來愈殊勝
因為 我剛剛講
這是自利利他的法門
你除了可以修善法去利益到別人
你在修善法的過程當中
第一個
你修福德 這是一個
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在增長
第二個 你的智慧在開
你的煩惱在薄弱當中
你會發現到 你的煩惱愈來愈少
當然 這個的前提是什麼
這種煩惱愈來愈少
愈來愈薄弱的前提
就是慈悲心做出發
勝解
有慈悲的動機 還有勝解
對佛法正確的理解
那麼才可能愈來愈殊勝
因為他方法對了
不然的話 他修善法
修善法
雖然說慈悲心是有增加一些
但是他的慈悲心也是一種執著心
是不是
因為他沒有勝解在裡面
所以 這樣子還是不行的
所以 菩薩修行菩薩道
一開始就與空相應
就有空性的勝解 正見
因此 他修善法 他不染著善法
是
反而修善法是長養他的福德
讓他的煩惱薄弱
不是修善法 雖然福德增廣了
但是怎麼樣 執著也愈強烈
執著心愈來愈強烈
那這樣子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