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不殺生戒
問:不殺生戒主要的內容是什麼?
答:主要是指不殺人。最根本的不殺生,是在自己的起心動念,因貪、瞋等 煩惱而去殺人,這是犯根本大戒,會墮地獄。當我們看到別人被殺死,為什麼會害怕呢?因為自己也有生命,看到他人被殺時,同時會意識到,自己也跟被殺的人一 樣痛苦,這是對生命的一種疼惜。對人以外的有情眾生,當然也不可以殺害,但此非根本戒。先要作到根本,再談枝末。根本作到了,也要圓滿枝末,這是進一步的 功課。修道人要修得越清淨圓滿越好,如果我們有傷害到非人道的眾生,也要生慚愧心,趕緊懺悔。
問:墮胎違犯不殺生戒嗎?
答:不可以任意墮胎,這是要避免的。墮胎是殺生,但墮胎的動機更重要,它與一般的殺人,不可相提並論。如有不可避免的情形必需墮胎,這與興起惡意,去殺害眾生的情況不同。因此,有墮胎者要生慚愧心,好好地懺悔。
問:受持不殺生戒後,可以吃肉嗎?
答:不殺生戒的內容,根本是指不可以殺人,乃至不可因瞋、貪等煩惱,去殺害其他的眾生,而非專指不可以吃肉,所以沒有禁止吃肉。
問:受持不殺生戒有什麼功德?
答:不殺生的功德能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殺生是奪取眾生的生命,使令慈悲心不得圓滿。不殺生為第一戒,因佛法以慈悲為根本,沒有慈悲就沒有佛。受持不殺生戒還可成就長壽、健康的果報。
問:怎麼樣才算是犯了殺生根本戒?
答: 犯根本戒(或重戒)是指殺人,為什麼呢?六道中以人道為樞紐。人道是最接近成佛的因緣,可以因行善而生天,或者因造惡而墮三惡道,也能勤修梵行,證悟解 脫,廣度眾生;所以人道是一個關鍵,是最接近佛的地方。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如果無法制止殺人,那其他道的眾生皆有可能被傷害。因為連人都敢殺,其他的 眾生就不算什麼了,所以殺人是根本戒。
問:什麼情況算犯殺生戒?
答:有五個條件 〜
1. 被殺者是有生命的眾生。
2. 殺者知道所殺害的是有生命的眾生。例如一個人是因心智發狂,精神錯亂,而去傷害眾生,這不算是犯根本戒。
3. 殺者生起殺害的心,或是貪心、瞋心、慢心、嫉妒心、愚痴等等煩惱。
4. 殺者應用方法去殺生,例如自己殺、教唆別人去殺、讚嘆殺生或隨喜殺生等等。
5. 被殺者生命已斷。
問:不殺生戒的開緣有哪些情況?
答:開緣有 〜
1. 若純屬意外,如營造房屋,誤掉落石、木殺人,或遙擲瓦石,誤打到他人身而死亡,殺者不犯。因為不是有心想要殺人,而是意外所造成。
2. 若因病發狂,失去理智,殺者不犯。
3. 若為救眾人性命而殺人,如見到一惡賊,因貪圖財物或利益,欲殺害眾人之性命,殺者不犯。
4. 若見人以惡心,欲害三乘聖賢,行者以慈悲心,寧自犯戒墮地獄,不讓他造罪墮無間地獄,殺者不犯。
問:車禍不小心撞死對方,算不算犯殺生戒?
答:若不是有意殺害,應屬意外情況。如果知道一個人走在路上,有意將他撞死,那就是犯重戒了。但若無意,像是喝醉了,違犯交通規則而撞死人,這不算是犯根本戒。
問:喝酒本身就會造成意外,因此撞死人算不算殺生?
答:不能算犯根本戒,因為喝酒本身不是性戒,喝酒的人不是想殺人,而是因喝酒的原故。他若是想傷害人,故意去喝酒,那就是犯根本戒了,因為以喝酒來殺人,變成了殺者的方法或途徑。
問:如果不小心撞到人,但發現撞到人後,將他毀屍滅跡並逃逸,是殺生嗎?
答: 若他當下沒有撞死人的歹念,但是因撞死人,心生恐懼害怕承擔,做出種種錯誤的行為,這不可以說他犯了殺生戒,但可以說他犯了妄語戒,因為他沒有誠實的面 對。殺生戒有五個條件,肇事者有錯誤、不清淨,但並無違犯根本戒,因為車禍發生的當下,他並未生起惡念。需有殺生的意念,業才能成立。
若是撞到人,但被撞的人未死,因當事者畏懼承擔,再將人撞死,如此便是犯根本戒了,因為這是蓄意殺人。
問:如果在黑暗中懷疑撞到人,但不下車就走了?
答:這比前面的例子更嚴重,因為心裡已生懷疑,有一個念頭說:「可能有眾生被自己傷到」,卻不起慈悲心去察看了解真相。
佛法講戒律,不是別人來判定的;戒律是建立在因果法上。戒是要自己主動的修,而非由外來被動的規範,造作了惡的因,必然得到惡的果,這是一種自然法則。我們要有所了解,因果是躲不過的,事後的懊悔或遺忘了,因果還是存在不失的。
問:植物有蟲害,要噴藥除蟲,算是殺生嗎?
答:在五戒中,殺害其它的生物,當然也是殺生,但是當我們講根本戒(或重戒)的時候,講的是殺人,不是講其它的,根本戒如果都守不好,其它的就不用談了!所以要先將根本做到,才有辦法一一做到其它的。
問:如果是因為戰爭殺人或是死刑的執行者算不算是殺生?
答: 不算,因這是公權力的行使,它雖不是清淨行,但不算犯殺生根本戒。對於行菩薩道的人,要避免這種工作,因為它是不清淨行,會與眾生結惡緣,心中也會與受刑 者有所對立。但法身菩薩能做這樣的事,大菩薩為了教誡眾生,他不畏懼這種苦。已成就正道的法身菩薩其心中唯有清淨的慈悲,為教化眾生遠離惡道,趣向善法解 脫,雖有種種的障礙困頓,皆無所恐懼。有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這是不如實的,因為講的人並沒有這種程度,猶有貪瞋痴的煩惱。「未證謂證」, 還沒有證悟就說他自己已證悟,這是犯妄語戒,是修行人最大的禁忌。
問:有時我們無意以言語惹惱別人,讓人興起自殺之念頭,算不算是犯殺生戒?
答: 不算,除非你有心,知道那個人有自殺傾向,然後以言語相逼,讓他去自殺。如果是無心的一句話,讓人想不開去自殺,這不能說是有心想要殺害他。雖然有傷害他 的心,但並沒有奪取他性命的念頭,所以不能成立殺生的罪業。如果很清楚知道自己所說的話,會造成別人自殺,這才算是殺生。在君王時代,一句話告到皇帝那 裡,有人就被處死,這句話就成了殺生的工具。
問:在殺人裡有沒有分層次,比如殺父母、朋友…….等?
答: 不管殺了什麼人,殺佛、殺父母、兄弟姐妹、敵人等等,殺生罪都會成立。但罪有輕重,會因為殺害對象的功德,以及與我們之間的關係而有差別。極重的罪業,即 是五逆重罪,或稱為無間業,因為它的果報在無間阿鼻地獄,例如殺害父母的罪很大。因為父母有恩於我們,也是今生最親的人。連有恩於自己的親人都敢傷害,那 還有誰不敢傷害的呢?殺害父母的惡念一定是非常地猛烈,故所成就的惡業,也就很大、很深重。
殺佛、殺阿羅漢,亦為五逆罪之一。佛與阿羅漢是已成就解脫的聖者,是世間的大福田,能給予世間大利益,一切眾生皆應依他為善知識來學習。如果反過來傷害聖者,不僅阻斷了自己學法的因緣,也斷絕眾生學法的因緣。這種業極為粗重,因為不只是聖者受害,也會讓其他人受害。
問:自殺算不算殺生?
答:自殺也是殺生,殺別人不行,殺自己也不行。
問:用財殺人,如借高利貸,借的人可能因還不出錢而自殺呢?
答:若因貪心而謀財害命,這是殺生。如果借貸者明知,債主可能因還不出錢而自殺,那就算犯戒。因討債而促成了人自殺,討債的人和債主形成共犯結構,也犯了殺生罪。
問:犯戒與否是由誰來判斷呢?
答: 犯戒與否不是藉由他人來判斷,而是以什麼條件構成了犯罪的因緣而定。因為自己的心是最終的裁判,如果客觀的因緣條件存在,但主觀的自己卻認為沒有,那個業 還是存在,不會因為自己認為沒有,就沒有違犯。有些人因為觀念顛倒,不怕造罪,不生恐懼;但在因果上,惡業的種子還是存在的。
受戒是建立在對因果的肯定,所以應主動地去實踐,不是借由外在的力量來規範。要了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自然法則;所以犯戒與否,並不是由誰來作裁判,因緣具足了,果報就會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