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生善滅惡的根本,也是超凡入聖的種子。《十輪經》云:「譬如因大地,一切萬物百卉藥穀皆得生長。如是善學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因之而得生。」行者若能清淨地受持戒法,便可絕斷生死輪轉。發心受戒要不忘初心,從始至終不可違犯。在世尊的教誡中,戒的種類有多種,最初是三皈依,其次是五戒。依受持五戒,才能增進求受菩薩三聚淨戒。雖然在修道的過程中,心淨化的情況不一,但皆由淺至深,從細及廣。因此,要究竟圓滿解脫之道,唯有一心精進。
佛在世說法四十五年,臨入涅槃時,曾對悲傷的弟子們做了最後的教誡:「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就是戒的意思。佛陀告訴弟子們,在他滅度之後,應當以戒為師,以戒莊嚴自己的身心,就像黑暗中遇見了光明、如窮人獲得了寶藏一般,戒法就是如此的珍貴。若是佛弟子,應善持淨戒,如同佛陀在世無異!
經中又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它能引導修學者,不偏離地趣向究竟解脫,降伏熱惱、產生禪定及開啟滅苦的智慧。最後,五戒又稱為五大施,《優婆塞戒經》云:「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行者受持了戒法,能普施一切眾生,令眾生免於恐懼,遠離怨恨、憎恚、惱害等種種煩惱。
問:佛陀為什麼要制定戒律?
答:佛陀證悟甚深緣起實相之後,成立了僧團,十二年中都沒有人違越佛的教誡,所以那時沒有戒律,只有法的 教育。佛陀制戒是僧團成立十二年後,有些僧眾逐漸出現了一些行為的過患,因此佛陀就隨犯隨治。﹁戒﹂是一種教化的權巧,是為了達成教育的目地,所施設的方 便,所以﹁戒不是目的,戒是方法﹂。持戒是為了達成破除煩惱、開啟清淨智慧的目的,若修行人只有持戒,而不學習佛法破除無明,這是有漏的,是不圓滿的。
問:三皈依與五戒的差別是什麼?
答:三皈依是佛子的誓願,確定了自己生命的依靠及方向,凡所要努力的方向,所要走的路,皆依止佛法清淨的功德,無所偏離。持戒則是已經踏上修道生命的旅程,而五戒就是第一步。
問:為什麼佛弟子應該要受戒?
答:戒是我們開始學習佛法,所應具足的基石。若一個人不持戒,就無法落實佛法;煩惱不得降伏,智慧也就不得開顯。經典中說:「戒是順解脫法」,如果不持戒,縱然有聽聞佛法,我們的習氣和煩惱,還是不能斷除。所以應該要先學習受持戒法,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清淨。
問:受戒是不是一種束縛呢?
答:一般人對受戒有一種恐懼,覺得持戒是束縛,其實這是謬見。持戒的目的,是要約束我們煩惱的活動,也就是讓我們的身心端正,達到清淨。所以持守五戒,可以長養我們的善根,這是建立在對眾生的尊重與慈悲,增上我們修善的力量。
問:受戒的好處是什麼?
答: 戒是一種提醒,它是佛所施設的方便,隨時提醒我們那一些行為是不恰當的,讓我們能有所警惕。縱然有所違犯,如能生起慚愧心改善,也能有所增進。《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云:「譬如團鐵,投水沈沒,若為缽器,置水則浮。」懺悔的功德,也就像缽碗一樣,使人不沉淪於惡道中。《大般涅槃經》云:「世有二人甚為希 有,如優曇花,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一個沒有慚愧心的人,造了惡業,會因此而墮落。所以學佛的人,要養成學習讓自己愈來愈接近聖者。我們皈 依三寶之後學習佛法,成為一個佛弟子,就要愈來愈像佛,在性格上應該與佛相同,如果不像佛,那就不是學佛的人。
問:為什麼說持戒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答:應該先想想,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快樂,是短暫而不究竟的?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快樂,夾雜著煩惱。因造惡傷害眾生所得到的樂,最後會產生苦。惟有跟智慧相應的 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跟煩惱相應的快樂因為是短暫的,非真正的快樂,並且還有其他副作用。例如因不了解世間是無常的,以為自己一直可以比別人優越而生起 傲慢心,如此所產生的樂受是極為短暫的。持守五戒,就是要降伏這些煩惱的活動,讓我們生起善的、端正的清淨心,這樣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有煩惱,是因為不認識實相,若具足智慧就能了解或體悟真理。一般與煩惱相應的快樂,是追求外在感官的快樂,建立在某些人、事、物上;但是佛法所說的快 樂,是源自心靈或精神層次上的。當自己對生命有深刻的體證,這種體會並不會因時空的變遷而消失。人事物是無常的,但是真理與智慧是不變的。故真正的快樂來 自於心,而非從外來。心成就了世間的一切,包括心所成就的時空也是無限的。這個心不是指妄念或分別執著,而是指人人本自具足的佛心、佛性,只是我們忘失 了,因此一味地向外追求快樂。
問:戒由哪裡生起呢?是受戒的儀式嗎?
答:受戒的儀式是助緣,真正的戒是由自己的內心所生。
《中阿含經》講到:「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貪、瞋、癡,這樣才能使戒,從心中生起。所以若能秉持無貪、無瞋、無痴的心,維持心的清淨,這就是所謂持戒。
問:五戒與菩薩戒的差別是什麼?
答:五戒的內容,重點在規範身口的活動,使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去侵犯眾生,所以還沒規範到心理層次;而菩薩戒比較微細,因為它已經到達心靈層次的規範。此外,五戒的教育側重在個人禁止惡法的造作,而菩薩戒則更進一步,強調修善與慈悲眾生。
問:佛教中的根本戒有哪些?
答:佛教的根本戒(或重戒)有四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問:五戒中什麼是性罪?
答: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四種行為的造作,本性是惡的,是粗重的業,即使沒有接受佛教的戒律,在世間的道德或法律上,也是不被允許的。不管有沒有受戒,只要造作即有過患,所以應該戒除,因此這四項稱為「性罪」。
問:五戒中什麼是遮罪?
答:不飲酒戒是「遮戒」,即是應該避免的意思,雖然在世間的道德或法律中是被允許的,但在佛法的戒律裡,特別要求要避免,所以稱之為「遮」。酒的本性不是罪惡,但是飲酒會使人壞事,所以應該遮止。
問:優婆塞、優婆夷是什麼意思?
答:優婆塞、優婆夷是梵文,漢語翻譯成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女,在家居士的意思。
問:受五戒一定要一次五條戒全部受持嗎?
答:不一定,可以隨個人的情況而發願受持。不能受持全部五條戒,只受持一戒也可以,但在名稱上有些不同:持一戒,名為一分優婆塞(夷);持二戒,名為少分優婆塞(夷);持三戒或四戒的,名為多分優婆塞(夷);持全部五條戒的,就名為滿分優婆塞、優婆夷了。
問:受了五戒之後,可以抽菸嗎?
答:在五戒的內容當中,並沒有提到不抽菸這件事,因為在佛陀那個時代,僧團中沒有香菸這種東西的問題,所以受了五戒後,並不要求一定不可抽菸。但是抽菸有害健康,對周遭的人也不好,所以佛教徒應該禁菸。
問:受持五戒的重點是什麼?
答: 受持五戒的重點,在於約束自己身口的行為,惡的行為要禁止。而菩薩戒所強調的,是善的行為要執行,並且要生起慈悲心,憐憫眾生的苦。例如在菩薩戒中,不僅 是自己不飲酒,而且不可以賣酒給他人飲用。不賣酒是從利他的角度來說,因為在因果業報裡,酒能亂性,所以惡報很大。賣酒的人,因障礙眾生的智慧,以後的果報是愚痴。